2015年6月26日 星期五

[電影]--台北電影節_維多莉亞_高速公路通地獄_20150623

(註:本篇不特別介紹劇情內容,但文中可能提及劇情片段,不喜慎入)



維多莉亞
Victoria
出品:德國
導演:塞巴斯提安舒波 (Sebastian Schipper)


記得過去曾有一段時間迷上美劇《六人行》,
每天固定收看的結果,到最後竟產生一種錯覺 --
覺得角色們就好像真實界存在的人、更像是我所熟識的朋友,
他們哭,我便跟著哭;他們笑,我也跟著笑。

相較於演了十季的長青影集,
《維多莉亞》的播映時間雖短了許多,
卻能擁有不亞於影集的魔力,著實叫人又驚又喜。

觀眾會逐漸對角色產生依戀,
除了歸功於一鏡到底的同步感外,
更重要的是演員間的化學反應。

電影一開始,
我們對角色的陌生正如維多莉亞對男孩們的陌生,
而那在短時間內便讓主角同意與新朋友分享命運的神秘魔法,
恐怕亦是擄獲觀眾情緒的重要關鍵。



影片的前 30 分鐘有些瑣碎,
然而角色關係的轉折,
從屋頂的一場戲便開始悄悄萌芽。

無論是酒醉後的神智不清也好、
原本就帶有追逐刺激的性格也罷,
維多莉亞竟一屁股坐上屋頂圍牆,使自己置身險境。

Sonne 雖然滿口滑溜的自吹自擂、
也明擺著對維多莉亞「感興趣」,
但在此表現出的肢體語言,
卻帶有出乎意料的矜持和真正的關懷。



一般來說我們不太會在電影中注意到表演上的空間拿捏,
那是因為電影鏡頭可以任意切換,
因此無論導演或觀眾,經常都對演員的表情較為關注。

然而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,
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都提供了更多空間線索,
讓觀眾有機會進一步解讀角色關係。

回到 Sonne 在屋頂一景的演出 --

他先是繞至與維多莉亞有一段距離的圍牆邊好言相勸,
勸不動後才稍微靠近,接著在她身旁坐下。

一開始的距離言明他對維多莉亞主體性的充分尊重,
在她身旁坐下則透露出他甘願放下自身立場、
從對方視角出發的寬容。



維多莉亞想必也感受到那未說出口的關懷,
才會在 Sonne 載她回咖啡店時,
鬆口說出「我想我快要愛上你了」。

然後緊接著,便是琴聲悠揚的魔幻時刻 --

我想即使說了再多,
都很難描述這一幕所帶來的悸動,
因為此處的交流關乎時間、空間,關乎感官、心靈,
但就是不關乎語言。

唯一能說的,就是之後的劇情之所以成立,
全要歸功於這首〈梅菲斯特華爾滋〉 --
維多莉亞與 Sonne 正是藉此建立非比尋常的連結。



至此,故事如果直接結束,我幾乎可以欣然接受;
畢竟能在情感上與角色如此接近,
絕非任何一部作品都能辦到。

但《維多莉亞》的導演卻不願輕易放過觀眾;
他先是讓我們置身天堂,
又一腳將我們狠狠踹落地獄。

接下來發生的事 (我甚至不忍多談) --
所激發的情感一樣強烈、演員的表演同樣真誠,
然而一切卻已完全變調。



一個非還不可的人情、一群稱兄道弟的男孩、
一個身在異鄉的失意女孩 -- 每一個人都下了決定;
但這些決定的背後,卻是難以擺脫的包袱。

包袱,這讓我想起希臘悲劇中的伊底帕斯。
雖然天神早已寫下每位英雄的命運,
人物性格卻往往是招致悲劇的真正原因。

即便伊底帕斯對自身的毀滅難辭其咎,
我們仍很難不同情他的遭遇 --
性格上的缺陷人人會有,
但難道只因如此,他所遭受的慘劇就是活該?

如果伊底帕斯我們尚能同情,就更別提《維多莉亞》中的人物;
這些人的性格未見得是如何偏差,
只是基於羈絆與愛慕、甚至為了追求歸屬、認同,
最後才墮入無可挽回的修羅道。



若以同理心看待,結局是太過慘烈了一點;
而維多莉亞那撕裂般的哭嚎,
每一秒都吶喊著她有多痛。

但在痛徹心扉的哭完之後,
她形單影隻越走越遠的畫面,又突然將我拉回現實。

過去這一夜所發生的一切 --
所有那些愛戀、焦慮、心動、淚水...,都真的發生過嗎?
而自以為銘心刻骨的每一個畫面,
會不會只要再隔一個夜晚,就像相隔數十年一般遙遠?

隨著維多莉亞的身影逐漸縮小,
一股現代人特有的疏離再度將我包圍。



個人評分:7 (推薦)

註:本篇文章所使用之圖片及引述之文字及影片分屬原著作人所有,絕無侵權意圖。



筆者粉絲頁: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